YE CHANG NEWS
当前位置:内江KTV招聘网 > 内江热点资讯 > 内江学习/知识 >  “声东击西”之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比喻“敌志乱萃

“声东击西”之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比喻“敌志乱萃

2022-07-25 01:32:05 发布 浏览 973 次

“声东击西”之计,是运用“坤下兑上”之卦象的象理,比喻“敌志乱萃”而造成了错综复杂、危机四伏的处境,我则要抓住敌人这一不能自控的混乱之势,机动灵活地运用时东时西、似打似离、不攻而示它以攻、欲攻而又示之以不攻等战术,进一步造成敌人的错觉,出其不意地一举夺胜。

“声东击西”之计早已被历代军事家熟知,原“按语”中通过两个战例,来提醒使用此计的人必须考虑对手的情况:敌方指挥可以扰乱者,用此计必胜;如果对方指挥官头脑冷静,识破计谋,此计就不可能发挥效力了。黄巾军中了朱隽佯攻西南方之计,遂丢失宛城(今河南南阳)。而周亚夫处变不惊,识破敌方计谋。吴军佯攻东南角,周亚夫下令加强了西北方向的防守,当吴军主力进攻西北角时,周亚夫早有准备,吴军无功而返。

敌志乱萃,不虞,坤下兑上之象,利其不自主而取之。

【按语】西汉,七国反,周亚夫坚壁不战。吴兵奔壁之东南陬,亚夫便备西北。已而吴王精兵果攻西北,遂不得入。(《汉书·周勃传》附)此敌志不乱,能自主也。汉末,朱隽围黄巾于宛,张围结垒,起土山以临城内,鸣鼓攻其西南,黄巾悉众赴之。隽自将精兵五千,掩其东北,遂乘虚而入。此敌志乱萃,不虞也。然则声东击西之策,须视敌志乱否为定。乱,则胜;不乱,将自取败亡,险策也。

敌志乱萃:语出《易经·萃卦》中的《象》辞。《象》辞曰:“乃乱乃萃,其志乱也。”乱,散乱。萃,聚会,聚集。意思是说一会儿散乱,一会儿聚集,这里指敌人的意志已经混乱。

不虞:意想不到,未预料到。《孙子·九地篇》:“兵之情主速,乘人之不及,由不虞之道攻其所不戒也。”

坤下兑上:语出《易经·萃卦》。《象》曰:“泽上于地,《萃》。”泽在地上(水在地上横流),是《萃卦》。《萃卦》为异卦相叠(坤下兑上)。上卦为兑,兑为泽;下卦为坤,坤为地。有泽水淹及大地、洪水横流之象。这里用来比喻有意外的变乱。

敌人的意志已经混乱,一会儿散乱,一会儿聚集,又不能判明和应付突然事变的发生,这是指挥员失去分析判断情况的能力的一种征象。这时就要利用敌人失去控制力(不自主)的时机将其消灭。

【按语译文】西汉景帝时,七国叛乱。周亚夫固守城堡,拒不出战。吴王刘濞带兵佯攻城堡的东南角,周亚夫识破了敌人声东击西的计谋,在西北方向加强防备,不久吴王刘濞的精兵果然进攻西北面,但没有成功。这是统帅的神志不乱,能够镇定自若、沉着应战的结果。西汉末年,朱隽包围了宛城(今河南南阳)的黄巾军,他在城外堆起一座土山观察城内的形势,当他鸣鼓进攻西南角时,黄巾军立即集结到西南面进行抵抗。在这种情况下,朱隽亲自率领五千精兵,突然袭击城的东北角,于是乘虚而攻入。这就是敌人神志慌乱,不能正确预料和判断战场形势的结果。然而运用“声东击西”的计策,必须观察敌人是否真能被迷惑后才能决定用与不用。敌人慌乱无主时,运用这一计谋就能取胜;敌人不慌乱而有准备时,运用这一计谋将自取灭亡。因此这是一个十分冒险的计谋。

第七计 无中生有

所谓“无中生有”,原来是道家对事物的朴素的辩证看法。道家认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语本《老子》四十章“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后用来形容本无其事,凭空捏造。是个贬义成语。在军事上,“无中生有”的这个“无”,指的是“假”、“虚”;这个“有”,指的是“真”、“实”。“无中生有”,就是真真假假,虚虚实实,真中有假,假中有真。虚实互变,扰乱敌人,使敌方造成判断上的错觉和行动上的失误。

此计的关键在于真、假要有变化,虚、实必须结合,以各种假象掩盖真相,造成敌人的错觉,给予不意的攻击。若一假到底,易被敌人发觉,难以制敌。先假后真,先虚后实,“无”中必须生“有”。指挥者必须抓住敌人已被迷惑的有利时机,迅速地以“真”、以“实”、以“有”出奇制胜,攻击敌方,在敌人头脑还来不及清醒时,即被击溃。

诳也,非诳也,实其所诳也。少阴、太阴、太阳。

【按语】无而示有,诳也。诳不可久而易觉,故无不可以终无。无中生有,则由诳而真,由虚而实矣,无不可以败敌,生有则败敌矣,如:令狐潮围雍丘,张巡缚蒿为人千余,披黑衣,夜缒城下;潮兵争射之,得箭数十万。其后复夜缒人,潮兵笑,不设备,乃以死士五百砍潮营,焚垒幕,追奔十余里。(《新唐书·张巡传》、《战略考·唐》)。

您可能感兴趣

首页
发布
会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