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是什么关系?我是谁?生命到底有何价值?所
世界是什么?人与世界是什么关系?我是谁?生命到底有何价值?所有宗教哲学都在试图解决这些基本问题。《金刚经》上说:“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世间一切事物都是因缘所生、不能永恒常驻的幻象,别说功名富贵,就是人的四肢躯体,莫非如此,所以世人万不可执著其有,求功名富贵,求长生不老,都是毫无意义的。如此说来,人生一世,究竟还能有什么价值?道家认为,“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合一”,别说父母兄弟,所有客观事物都是同生同体,无分彼此,所有是非争论,都是因为人们被私心成见蒙蔽了本真。在洪应明生活的时代,儒、释、道三教合流,以济世救民为己任的儒家知识分子又从佛、道二家中汲取养分,形成富有时代特色的积极的人生信仰和行为理念。儒家赋予他们崇高的社会责任感,道家教导他们超越个体生命的局限,佛教的空幻观念则使其更能有意识地摆脱功名利禄的束缚,达到更高尚、更自由的人生境界。
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散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清爽可口的美味,都是损伤胃肠、腐蚀骨骼的药物,吃五分饱就没有灾殃;称心快意的美事,都是使人丧失地位、德行的诱因,享受五分就不会后悔。
【点评】
中庸原则同样适用于日常饮食与情绪调节。中国传统观念讲究“七分饱”,每餐进食只吃七分饱,就能保证各种生理功能运转正常;《黄帝内经》说“喜伤心”,民间也有“小笑怡情,大笑伤身”的说法,提醒人们情绪方面也要注意平衡。所谓“知易行难”,面对美食诱惑,总是不知不觉就吃撑了;碰到快乐之事,总是难免兴奋过度了。所以面对爽口之味、快心之事,尤其要注意自我控制,以免后悔莫及。
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不要谴责别人的微小过错,不要揭发别人的隐私之事,不要想着别人过去的恶行。做到这三点,既可以修养德性,也可以远害全身。
【点评】
与人交往,难免看到别人的小错,知道别人的隐私,还可能有人做过一些对不住自己的事情。对于别人的这些“不好”,要牢记一个基本原则,就是宽容。如果总是斤斤计较别人的小错,津津乐道别人的隐私,念念不忘别人的旧恶,不仅会让自己变得狭隘鄙俗,而且可能招致祸端。舜在雷泽捕鱼时,看到年轻力壮的渔夫抢占鱼类众多的深潭,年老体弱者则被挤到急流浅滩。人们的自私自利让舜心生悲悯,但是他并不指责争抢者的过错,而是称赞那些肯于谦让的人,把他们作为榜样。在舜的带动下,情况悄然发生改观,人们争相把深潭厚泽让给别人。孔子认为舜能“隐恶而扬善”,在不知不觉间移风易俗,是真正具有大智慧的人。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天地可以万古长存,人的生命却不可再次获得;人生只有百年光景,眼前这一天最易匆匆而过。有幸生于天地之间的人,不能不知道拥有生命的快乐,却也不能不怀有虚度此生的忧虑。
【点评】
“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年,此日最易过。”天地亘古长存,时间无始无终,在这个宏大坐标下,人清晰地照见了自己的形象和位置,具有了明确的个体生命意识。生于世间是一种幸运,能够拥有生命,本身就是值得快乐的;如果任由这幸运、唯一的生命虚度过去,则是最大的悲哀。知有生之乐,怀虚生之忧,人只有意识到这来自生命本身的快乐和忧愁,才能督促自己将生命价值尽量发挥到极致。
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得;衰时罪业,都是盛时作得。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 输将资助捐献倡义首倡大义宣扬大义风示晓谕教诲告诫凌荻舟的银[图]
- 化化使事物发生变化 尔指示代词如此 疑独[图]
- 博陵古郡名郡治在今河北蠡县 承尘指藻井天花板 [图]
- 乌龙茶又名青茶是一种半发酵茶据《安溪县志》记载清雍正年间在福[图]
- 张璠以为谯周所陈降魏之策盖素料刘禅懦弱心无害戾故得行也如遇忿[图]
-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 ?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 [图]
- .谢中郎经曲阿后湖问左右“此是何水?”答曰“曲阿湖”谢曰[图]
- 在作战指导上他们比较谨慎同曹操的骄傲自满、麻痹大意有所不同最[图]
- 管子对曰“昔者桀之时女乐三万人端噪晨乐闻于三衢 是无不服[图]
- 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流泉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渐歇别有[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