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修炼而知之”四句此意谓圣人重内炼内炼即以类知之陶弘景注“
“内修炼而知之”四句:此意谓圣人重内炼。内炼即以类知之。陶弘景注:“内修练,谓假学而知者也。然圣人虽圣,犹假学而知;假学即非自然,故曰以类知之也。”以类知之,根据同类事物的品性来推理认识万事万物。这是战国时期常见的认识事物的方法,即“类知”法。《吕氏春秋·召类》有“类同相召,气同则合,声比则应。故鼓宫而宫应,鼓角而角动,以龙致雨,以形逐影”之说。
故人与一生,出于物化:意谓人虽然从一(道)而生,内在本性是一样的,但随着自然万物的沾染不同而显得脾性性格不同。陶弘景注:“言人相与生在天地之间,得其一耳。但既出之后,随物而化,故有不同也。”物化,化于物,即随着外物的不同而发生变化。
“知类在窍”五句:意谓人通过外在的九窍来认识同类与自然。如不能认识,那么就是心与九窍之间的气不通。陶弘景注:“窍,谓孔窍也。言知事类在于九窍,然九窍之所疑,必与术相通。若乃心无其术,术必不通也。”窍,九窍。心术,心对九窍的支配是通过气来交流。
“其通也”四句:陶弘景注:“心术能通,五气自养。然养五气者,务令神来归舍,神既来舍,自然随理而化也。”务在舍神,务必让“神”气归宿在心。让神气归于心,心与九窍之间的气就能畅通。
“化有五气者”三句:意谓五气之变化,就能产生或志、或思、或神、或德等四种效果,神在其中居于首位,因而养神就最为重要。陶弘景注:“言能化者,在于全五气;神其一长者,言能齐一志思而君长之。”
“静和者养气”六句:意谓养神须静心,静心才能气和,气和才能使神得养,神得养,则志、思、神、德皆能发散威势,威势散发便能无所不为。如能将此威势存之于内心,这就叫“神化”。陶弘景注:“神既一长故能静和而养气,气既养,德必和焉。四者谓志、思、神、德也。是四者能不衰,则四边威势,无有不为常存而舍之,则神道变化,自归于身。”
归于身,谓之真人:陶弘景注:“神化归身,可谓真人也。”
神盛乃能养志:按,以上言真人神通广大,士当修炼成真人,才能威力无穷。陶弘景注:“一者,无为也。言真人养产万类,怀抱天心,施德养育,皆以无为为之。故曰执一而养产万类。至于志意思虑运行,威势莫非自然循理而动,故曰无为以包也。然通达此道,其唯善为士者乎!既能盛神,然后乃可养志也。”执一,执道,坚守无为。
通过学习修德炼气体会出道的,就称作圣人。圣人是通过“类知”的方法来认识道的。所以人虽然与一(道)同生,内在的本性是相同的,但是却随着沾染外物的不同而发生变化。人通过九窍等外在感官来实现对同类事物的认识,如果感官不能直接感知,就需要借助心来思维,如不能感知,那么就是心与九窍之间的气不通,就会思路堵塞,无法认识事物。如果思路畅通,五气就能够得到涵养,这时要努力确保“神”气归宿于心,这就叫做“化”。五气之变化,就能产生或志、或思、或神、或德等不同效果,而神在其中居于首位。宁静平和才能养气,五气之融和合一,则志、思、神、德四者均旺盛,四者旺盛便导致威势散发,威势散发便能无所不为。如能将此威势存之于内心,这就叫“神化”。归之于肉体,便成真人。真人同于天地合于大道,坚守“一”而生产并养育万物,怀抱上天的心意,施行道德恩惠,以无为之道来指导思虑,通过这种途径来散发威势。士要能理解熟悉这一点,精神旺盛才能长养意志。
- 苗族服饰之最[图]
- 猛犬中的假货揭秘 猛犬中的三大护卫巨头[图]
- 《吴录》曰桓奉觞曰“臣当远去愿一捋陛下须无所复恨”权冯几前席[图]
- 化像自然造化而生成的物像跂(qí)行用足行走喙(huì)息用[图]
- 百里奚春秋时人原为虞国大夫虞亡后碾转而成秦国大夫曾助秦穆公建[图]
- 虞南曰“此二帝皆兴复先绪光启王业其名则同其实则异何者?光武之[图]
- 乱曰 已矣哉国无人莫我知兮又何怀乎故都?既莫足与为美政[图]
- 由基即养由基著名的神射手能百步穿杨更羸(léi)战国时魏国的[图]
- 回车驾言迈悠悠涉长道四顾何茫茫东风摇百草所遇无故物焉得不速老[图]
- 大凡说教就是使人心悦诚服而不仅仅是说话世上的说客大多不能使人[图]